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佚名|分类:名言警句|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微米
这样的理解,虽然不失道理,但似乎还不够深入,总感觉缺少了些许精髓。
在我看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君子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当然,《论语》中关于“君子准则”的警句俯拾皆是。
我阅读和聆听了多部解析《论语》的作品,但总觉得每位作者的个人见解过于凸显,使得孔子的本意有所遮蔽。
实际上,我认为孔圣人的一些言论是对其他言论的进一步阐述,比如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化解释。
那么,“说乎”的含义是什么呢?那就是避免了“罔”与“殆”。这样的诠释流畅自然,令人信服。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脱离实际。
殆:险境。
此句话中的“学”与“思”的解读存在争议,大多数人将“学”理解为学习、研读,而将“思”解释为思考。因此,这句话常被诠释为一种学习方法论。
于是,家长们手握孔老夫子的“权威武器”,对孩子们说:“这不是我的想法,是孔子的观点哦,听清楚,看明白,照此执行。”
然而,这把“权威之剑”实质上反映出的是家长们的期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孩子们带着纯真的心和无邪的面孔来到这个世界,如同一张白纸,或染得五彩斑斓,或污迹斑斑,全看父母如何描绘涂抹。
结果,被逼到墙角的孩子们开始反抗,孔子的这番教诲也随之断裂,从根基上瓦解了。
实际上,孔子是想告诉人们,“君子”应有的品质就包含这样的精神内涵。但孩子们与“君子”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的“学”,即是学问。
何为“学问”?即学习和提问,多请教、多钻研,借鉴前人的经验,并亲身实践、体验,从中提炼出的知识,便是真正的学问。
那么,“思”又是什么呢?它代表的是思想。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在于:有些人满腹经纶,博士学位无数,却缺乏深邃的洞察力,他们就像天空中的浮云,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毫无实效。
如今,有一种理念非常流行——“个性化教育”,许多培训机构都以此为宣传点。然而,我们的祖先早就领悟了这一点,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孔子也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性格差异给予不同指导。但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点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就带有独特的天性。
历史告诉我们选拔人才的三大要素:才、德、学。多数人的“才”与“德”是先天赋予的,有的人天生才华横溢,有的人天生品行端正,比如音乐家、画家往往具有过人的天赋。而那些生来就具备优秀品德的人更适合守成,让他们开拓新领域,冲锋陷阵,可能并不适合。
然而,“才”与“德”兼备之人实属罕见,但可通过“学”进行弥补,用知识来填充不足之处。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
它的意思是:有些人富有创意,天资聪颖,但缺乏系统的学问训练,同样危险重重。
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因此,孔子教诲我们:“随时随地思考,时刻实践,不断体验,反复反思,领悟真理后会心一笑,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如果只是学历高、文凭漂亮,却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那就毫无价值;如果是天生才子,但缺乏知识积累,没有经过学问的锤炼,那将非常危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首先了解自己是何种类型的人,然后借助“学问”来弥补不足。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