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警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债,不能逾期还".

作者:佚名|分类:名言警句|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6-17

当我们提到“责”这个字时,就会想起莎士比亚的名言

“责”是“债zhài”的本字。《战国策•齐策》中有句话叫做“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这句话中的“责”就是用其本义。《管子•轻重乙》也提到过“君直币之轻重,以决其数,使无券契之责”,而《吕氏春秋•慎行论》则有句“往责于东邑”的话。在这些句子中,“责”就是用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貝部》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責,求也。从贝,朿声。”这说明当时“责”的引申义已经成了专义和常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债,不能逾期还".

我们来看一下“责”字的构形吧。它是从贝从朿,所以读音也是从贝和朿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贝”就是贝币,即钱财,而债就是钱财。这很好理解。“朿”这个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刺,它在古代也可以用来表示声。那么,为什么“责zhài”字的构形会有从“贝”和“朿”,而且“朿”也是声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朿”仅仅是作为声符,并不代表任何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欠债的人赖着不还,债主就会轻则谴责他们的行为,重则用刺条抽打。这第二种观点属于“以今律古”,天真得可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债,不能逾期还".

一则古人还是比较忠厚和讲信用的,没有今人“要钱没门,要命一条”这般无赖;二则假如欠债的人真的耍赖不还,定是能避则避,能躲就躲,甚至逃之夭夭玩失踪,债主如何用刺条抽打呢?双方一旦成这种关系,债主最多在背地里谴责,见了欠债的人往往还是满脸堆笑,好言相求,生怕反目成仇。欠债的人常成爷爷,债主则成孙子,岂有孙子打爷爷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责”是“债”的本字,债务、欠债是它的本义,那造字的人用“朿”和“贝”来构形,就不可能掺入“用刺条抽打”的意思。所以,“朿”仅仅是声符,比较靠谱。如果硬说“声义兼备”的话,那造字的人肯定认为,身背债务,当如芒刺在背,尽快偿还,如释重负,无债一身轻,可不像今人“虱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急”。欠债当偿,由此引申出“责任”、“义务”、“职责”等义;假如“赖着不还”,自然引申出“责求”、“指责”、“责备”、“责骂”、“谴责”、“责令”、“追责”等义。这样,引申义成了专义,其读音就变为zé;本义则增亻作“债”来表示,本音不变。

由“责”的演变,想起英国十六十七世纪间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名言:“不要借别人的钱,也不要给别人借钱;借别人的钱,会使你忘了节俭;给别人借钱,会使你人财两空。”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