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
作者:佚名|分类:作文大全|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5-13
在2009年的高考季,一位名叫黄蛉的考生以其独特的甲骨文作文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文字无人能识,经过专家辨认,内容也完全偏离了题意,最终仅获得了6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四川大学却破例录取了他。不久之后,负责指导他的老师甚至因不满学生的表现而提交了辞呈。
黄蛉作为复读生,选择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这一举动让阅卷组不得不紧急请来四川大学的专家进行翻译。虽然文章内容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但最终他凭借428分的高考成绩,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两年后,他被调至校本部接受重点培养。
学校特意聘请了退休教授何崝指导黄蛉,然而仅过了一年,这位导师就因学生的问题表现而辞职。何崝发现,黄蛉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中甚至出现了“给女同学写情书”的内容。在接受采访时,他还吹嘘自己能够背诵《文心雕龙》,但实际上连基本的古文都无法熟练背诵。复旦大学专家曾在两年前就指出,黄蛉的古文字水平并不符合破格录取的标准。
在此次事件中,有高校教师提出,高考规则应增加“限用简体字”条款,以防止出现类似使用火星文写作的情况。然而,更多人认为,能够掌握700多个甲骨文的学生实属难得,应该给予特殊人才机会。黄蛉本人也表示,他之所以选择用甲骨文写作文,就是希望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这一举动也确实让他从落榜生变成了新闻焦点。
回顾过去十六年,高校特招仍在继续。去年某985大学破格录取了一位体育生,但这位学生在专业课考试中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此类事件总是引发热议。那么,什么样的特殊人才值得打破常规的分数线呢?

在四川大学为黄蛉定制培养方案时,恐怕没有预料到学生进入校园后会更加热衷于接受采访。有教授私下表示,从事古文字研究需要耐心坐十年冷板凳,但现在的孩子们连三个月都等不及。最近,教育部门开始调整特长生政策,要求降低文化课分数的情况仅限于国家二级运动员或省级竞赛获奖者。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