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与韩愈的“推敲”故事经典赏析
作者:佚名|分类:经典语句|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7-27
贾岛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在京城时的一天,他骑在驴背上构思出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他想用“推”字,后来又改作“敲”字。对于这两个词的选择,他琢磨了很久仍未确定。于是他在驴上反复吟诵,并伸出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当时韩愈正担任京兆府的长官,他乘车出行,贾岛却不知不觉间走在了他的车队中,走到第三节才被发现。左右随从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贾岛向韩愈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困惑。韩愈听完后,在马上思考良久,然后对贾岛说:“用‘敲’字更佳。”于是两人并肩骑行返回官府,一路上讨论诗歌的作法,并且结为好友,连续几天都一起探讨文学。

“炼”指的是精心锤炼词句;“吟哦”,即有节奏地诵读诗句。“引手”,是指用手做推敲的动作。韩愈当时担任京兆尹,相当于京城的行政长官。“具对所得诗句”的“具”,是详细解释的意思。
贾岛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路上构思出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对于句中的推和敲两个字犹豫不决。为了琢磨这两个词的用法,他在驴上反复吟诵,并且伸手做出推敲的动作,这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当时韩愈正在担任京兆府的行政长官,他乘坐马车出行。贾岛却不知不觉间走在了他的车队中,走到第三节才被发现。左右随从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详细解释了自己创作诗句的过程和困惑。韩愈听完后,在马上沉思良久,然后对贾岛说:“用‘敲’字更佳。”于是两人并肩骑行回到官府,并且结为好友,连续几天都一起探讨文学。
我们常用的词语“推敲”就源自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仔细斟酌的过程。然而,关于这一文坛佳话的真实性并不是非常高,因为历史记载显示贾岛与韩愈很早就相识了。
但是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更加有趣:当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贾岛信口吟出了“落叶满长安”这一句,随后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想到合适的上句。于是他开始在驴背上反复斟酌,终于想到了以“秋风生渭水”作为对句,并因此欣喜不已。
然而,在这种兴奋中,贾岛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随即被随从带到大牢里关了一晚上。不过人们更愿意相信贾岛与韩愈的那个版本,于是这个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贾岛字阆仙(又作浪仙),是今河北涿州人,被誉为“诗奴”。大多数人初识贾岛的作品是从《寻隐者不遇》开始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多次之后才得以中进士,但一生官职卑微,生活清贫。贾岛以“苦吟”著称,在炼意、炼句和炼字等方面都下了极大功夫。

如他在《送无可上人》中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据说这二句他反复推敲了三年之久。
正是由于贾岛的刻苦认真,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了众多佳作。韩愈曾写诗赠予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苏轼则称孟郊、贾岛为“郊寒岛瘦”,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的诗歌风格。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