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谈教育:尊重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佚名|分类:作文大全|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5-16
最近偶然间看到了作家刘震云的一段访谈视频,在节目中他与俞敏洪共同探讨了教育的话题。
在那段视频中,刘震云提出了几个颇具深意的观点:1、他认为教育本身也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2、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用一个固定的答案来评价数以亿计的学生,这样的做法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使众多独特的孩子变得千篇一律。3、他强调最好的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发展出多样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并展现出独特的见解。4、刘震云引用泰戈尔的话指出:真正的文明在于承认并尊重多样性。
由于这段视频的内容非常发人深省,我对刘震云的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他于1982年就已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如果当年我的高考作文能有幸由这样一位老师批改该有多好!
我曾经历过两次高考的洗礼——分别是在1985年与1986年的那两年。在1985年的语文试卷中,题目设置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很多题目的解答方式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给许多考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导致了分数普遍偏低的情况。尽管我当年的得分仅为72分,但已经排在全班首位,而我的同桌仅得29分。
翌年我们一同复读,并再次参加高考。1986年的语文试卷相比之下显得保守了许多,恢复了一些记忆型试题。根据往年的经验,“一年难来一年易”,我清楚地意识到前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分数已经难以拉开差距了,因此决定在作文上下功夫。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按照常规套路写肯定不会有错,比如团结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样太缺乏新意了,想要尝试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于是,我构思了一篇关于“个人、集体与国家”的文章,从先辈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和留学开始写起,讲述了他们团结一致共同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虽然主题宏大,但我觉得这篇文章至少展示出了一个十八岁年轻人敢于创新的精神。
考试结束后,我询问了几位同学的观点,发现他们的立意都比较传统,像我这样写法的人很少。老师们在帮助我们估算分数时,语文老师特别问起了我的作文情况。他听完后表示,这样的文章既可能获得高分也有可能得分较低,最终成绩取决于阅卷老师的个人偏好。

事实证明,老师的话果然一语成谶——我那年的语文成绩仅为82分,在全班排名倒数第二;而我的同桌却拿到了91分。根据之前的客观题部分答案标准估算下来应该在60分左右,这意味着作文得分大概只有20多分,属于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的四类答卷!那一年我虽然总分超过了重点线,但离梦想中的南开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对那位当年批改我试卷的老师仍然心怀不满。我相信自己的文笔没问题,尽管选题有点宏大,但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吧?如果刘震云是阅卷老师的话,我的作文至少能拿到二类答卷的成绩!

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并担任管理层职务后,我一直很欣赏那些喜欢动脑思考、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只要他们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都会尽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做法。如今这些人也都晋升到了管理岗位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责任编辑:佚名)